談及冬奧會,相信很多溫哥華的小夥伴一定也很熟悉。12年前,2010冬奧會和殘疾人冬奧會就是在溫哥華舉辦的。從列治文起,延伸了120公裏。穿過溫哥華市中心,北至惠斯勒山區滑雪樂園。
那麽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場館分別有哪些,他們當時又分別用於哪些體育項目呢?
惠斯勒奧林匹克公園(Whistler Olympic Park)
惠斯勒奧林匹克公園,又名惠斯勒北歐項目場地(Whistler Nordic Venue),這裏體現了保護原生態環境,保護溪流、古老的森林和原住民保留地的理念。
其中,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冬季兩項以及北歐兩項、跳臺滑雪、雪車、雪橇、鋼架雪車比賽在惠斯勒舉行。
該滑雪場地於2008年11月22日正式向公眾開放。並且於冬奧會賽事前後,這裏還多次舉辦國際雪聯越野滑雪、北歐兩項和跳臺滑雪等世界杯賽事。高山滑雪則在惠斯勒溪畔(Whistler Creek)舉行;有舵雪橇、俯式冰撬、無舵雪橇在惠斯勒滑行中心(Whistler Sliding Centre)舉行。
溫哥華會展中心(Vancouver Convention Centre)
2010年,溫哥華會展中心所擴建的新場館作為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及殘奧會的國際媒體中心,邀請了約7,000名註冊媒體和技術人員將通過電視和廣播現場報道2010年冬奧會的盛況。
這座加拿大最大的「生態屋頂」符合領先能源與環境設計建築評級體系(LEED)的金牌標準,並成為環境設計與可持續發展建築的先驅。整個屋頂占地2.4公頃(6英畝),種植了來自西北地區的20多種植物,總計約40萬棵當地花草樹木(35萬棵植物、4萬株球莖、10種本地草本植物)。
此外,該屋頂選用約6英寸深的火山巖石、表層土壤及礫石培植植物;擁有43公裏滴灌灌溉管道,利用排水與雨水回收系統收集水源,用以灌溉,因而也被稱為”活著的屋頂”。
而現在,會展中心多用於開展大型的展銷活動。
不列顛哥倫比亞體育館 (BC Place)
不列顛哥倫比亞體育館是2010溫哥華冬奧之旅不容錯過的溫哥華最有名的地標建築,也是溫哥華奧組委製定的”綠色奧運”措施中”最大限度控製新建場館數量,半數以上的場館指定為現有場地的典範之一。該館於1986年為承辦世界博覽會而建,2010年經過升級改造以全新面貌服務冬奧會。
該場館主要負責冬奧會開幕式和閉幕式以及冬殘奧會開幕式。
羅傑斯體育館(GM Place/ Rogers Arena)
羅傑斯體育館也叫羅傑斯競技館,是全國冰球聯盟溫哥華加人隊、全國長曲棍球聯盟溫哥華勇士隊和守望聯盟溫哥華泰坦隊的主場。該競技場還舉辦了 2010 年冬季奧運會的冰球比賽。在奧運會期間,競技場的名稱暫時成為加拿大曲棍球場。
列治文奧林匹克橢圓速滑館(Richmond Olympic Oval)
這座2008年12月開放的新建場館在當時擁有最先進的設施,但最引人註目的卻是其”木質波浪型”屋頂!光看其外型就頗為獨特和美觀,更有趣的是這些波浪屋頂使用的木材是用被松甲蟲所殺死的樹木製造的。這裏主要舉辦速滑比賽
冬奧過後,該場地後來經過重新配置,現在作為一個社區多運動公園,包括兩個冰球場、兩條跑道、一個攀巖墻、一個劃船池和一個靈活的區域,除其他運動外,籃球、排球、室內足球和乒乓球。
奧林匹克/殘疾人奧林匹克中心(Vancouver Olympic Centre)
溫哥華奧林匹克中心所在區域是溫哥華熱鬧的集會中心,毗鄰景色優美的伊麗莎白公園,還能遠眺群山。冬奧會時,這裏將極富原住民藝術特色,並成為2010年溫哥華土著藝術計劃的一部分,該建築是由全加拿大的因紐特人和混血藝術家執行,展示傳統與現代的藝術風格。
2010年冬奧會後,該冰壺場館將成為一個多功能的社區活動中心。
太平洋體育館(Pacific Coliseum)
太平洋體育館是溫哥華喜士定公園的戶內體育場。它於1968年落成,擁有15,713個永久座位,而舉辦大型體育活動或音樂會時則可容納17,500名觀眾。太平洋體育館現時是西部冰球聯盟旗下溫哥華巨人的主場館,過去也曾經是其他體育隊伍的主場館,當中包括國家冰球聯盟(NHL)的溫哥華加人、世界冰球協會的溫哥華燃燒者和國際滾軸曲棍球聯賽的溫哥華巫毒。
它是2010年冬季奧運會的舉辦花式滑冰和短道速滑賽事的場館。此外,體育館亦不時舉辦音樂會和其他活動。
2010溫哥華冬奧會已然12年,2022年北京冬奧會也已經結束,雖然時光流逝不可逆,但是奧運精神始終伴隨著我們在一個有一個四年裏發光發熱,書寫著人類挑戰極限的絢麗篇章。